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篇
  34篇
综合类   15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31.
崔芳  袁博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5):306-311
为了量化评价渭河宝鸡段水质现状,并对污染趋势进行分析,为水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依据,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在试验数据和监测结果基础上,对BOD5、CODCCr、CODMn、NH3-N、TP、TN 6个水质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渭河宝鸡段水质现状总体良好,评价断面水质达到或超过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其中林家村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胜利桥、卧龙寺桥和常兴桥断面的水质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虢镇桥、蔡家坡桥的水质较差,为Ⅳ类水质。同时,评价结果还表明,有机污染是水质好坏的限制性因子。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的特点,对渭河宝鸡段水质评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2.
河流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耿雅妮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262-265
为了掌握目前河流重金属污染分析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今后更加深入地进行河流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和治理研究做准备,对近20年来的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地综述和分析。结论表明河流重金属污染研究空间范围广,测定方法较成熟,但是每种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对河流重金属的污染的治理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成熟方法。最后,提出对已有的河流重金属污染应该加强研究,采用绿色、经济的生物修复技术来进行水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合同化物填充的规律,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不同穗位籽粒重量的积累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影响最终籽粒重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中,由于栽培模式2(CM2)中有机肥的使用,增加了籽粒的灌浆速率并且延长了灌浆持续时间,有助于栽培模式2中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不同穗位籽粒中,由于中部籽粒有较大的潜在库容(穗粒数和籽粒体积),而下4小穗主要是由强势粒构成,而上4小穗主要是由弱势粒构成,从而导致中部籽粒的重量最高,其次为下4小穗籽粒,而上4小穗籽粒的重量最低。虽然CM2籽粒重量和潜在库容最大,但籽粒填充指数却限制了籽粒重量进一步的提高,表明在灌浆过程中光合源器官固定的光合同化物不能满足库器官对灌浆物质的需求。源端光合同化物的固定与库端光合同化物需求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长武地区冬小麦源器官固定同化物能力的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冬小麦高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降低库器官对冬小麦产量提高的限制,提高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合同化物在库器官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江苏地区1368-1911年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江苏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362次,其中旱灾发生108次,涝灾发生254次,在旱涝灾害中以涝灾为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旱涝灾害在年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a、11a、17a和22a 4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的变化特点;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5.
陕西省岐山县公众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均在40%以内时,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小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当小于40%时,结果相反。且近5年内由于灾害对乡村人群家庭造成的损失有所减少。这与研究区常年干旱促使当地人群主动或被动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少由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再加上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引导导致农业生产增加、乡村人群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减少、大多数乡村人群的收入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关。乡村人群的灾害感知结果与客观事实较相符,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6.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对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熵值法,以陕西省清涧县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环境敏感性、生产投入稳定性和社会经济适应性3个方面探讨分析了2001-2014年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结果表明:陕西省清涧县农业环境敏感性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生产投入稳定性呈现钟摆震荡并逐渐下降的趋势;社会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使其不断适应区域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过程;陕西省清涧县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农业环境敏感性、生产投入稳定性和社会经济适应性3个子系统变化而引发适应性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7.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基于Smit等人制定的"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标准,选取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占家庭总收入比例6个变量,采用Logistic模型从行为类型和影响行为因素角度分析了岐山县乡村人群对旱涝灾害的适应性状况。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对乡村人群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呈显著影响(P0.05);年龄在"40~60"岁阶段、"大学"文化程度的乡村人群分别对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且男性比女性更易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38.
分析造纸废水灌溉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指出:污水灌溉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灌溉前要对水质进行监测,且使用污水中的含量不能超过所灌溉土壤的净化能力。同时,要结合当地水源情况、土壤质地、作物种植的种类及生长阶段等情况,合理利用污水进行灌溉,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引鸽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180-184,189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以及综合风险。结果表明,绝对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而且耕地生态风险最大,水域变化生态风险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土地生态压力风险中,以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最大,其次是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风险相对较小,土地生态综合风险呈增加趋势。生态风险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人口增加,水资源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陕西省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低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生态价值密度以铜川及延安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西安、咸阳、杨凌及渭南生态服务价值相对比较贫乏。这些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